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成果简介:

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始终秉承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等老一辈化学家“重理论、重实践”的教育思想,以全面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了院士、名师等大量杰出人才。21世纪,化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越发紧密,学生需要掌握交叉融合的知识结构、创新驱动的科研能力、全面综合的人文素养。基于此,本成果以2009年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为着眼点,以基础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立足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探索与实践。

成果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知识传授与学生运用能力上升过程“螺旋式”、学生综合与创新能力提升“阶梯式”、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熏陶式”的“三范式”为育人模式;以育才与育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课内与课外的“四融合”为育人路径;以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为育人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多个关键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机制建设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形成了创新成果。


 

成果实践期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培养的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先后获得国际、国内顶级学科竞赛奖项50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31篇;教师育人水平普遍提高,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国家级精品类课程7门,出版精品教材33本,开发了“新形态”教学模式下多学科共用的云端课程与数据资源平台,形成了教学成果的集聚效应。

截止目前,成果展现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路径与保障机制已被上海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广泛借鉴。

成果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1)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21世纪以来,化学学科与生命、材料、医药等学科结合紧密,传统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仍普遍采用通识与专业课程“孤立式”教学方法,学生知识结构交叉融通性不足,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短板

2)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育人路径不清晰的问题

围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存在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育人路径相对独立,未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的育人合力。

3)高水平教学团队组建模式与教师发展困境的问题

当前,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科教融合不足,科研优势未能及时转化为教学优势,缺乏建立时代新型教学团队和教师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版权所有 吉林大学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