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果报告 -> 成果的创新点

成果的创新点

创新点

(一)基于“三范式”科学构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具体举措:

基于学生知识结构与运用能力曲线上升过程的螺旋式,联动教师共同对所学知识、原理进行再学习、再认知、再思考。“师师间”“师生间”围绕课程模式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等方面进行常态化专题研讨,设计并制定了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打造了强化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科学实践课”等高阶课程,为贯通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阶梯式,遵循学生成长认知规律,整合学科资源,打造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一体化实践育人平台。学生依托该平台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广泛参与学科竞赛和课外实践项目、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多措并举为学生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提供保障。

基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熏陶式,着力营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育人氛围。以制度保障、精品活动、氛围营建为着眼点,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效应,全面落实学业、学术“双导师”机制,开展极具学科特色的“名师悟语”“学科前沿”等系列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志趣、锤炼品格。

创新点:率先创建具有“三范式”特征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各关键环节割裂式进行的情况,转变了“教过即教会”“学过即学会”的传统思维,通过创建知识上升螺旋式、能力提升阶梯式、素养培养熏陶式的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的在读本科生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在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毕业生深受录用单位的一致好评。学生“厚基础、强能力,会创新”等特征显著。

(二)基于“四融合”打造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路径,解决人才培养育人路径不清晰的问题

具体措施:将育才与育人、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单打独斗”模式,转化为多维互动的一体化育人合力,绘制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助推国家“锐实力”提升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同心圆。将科技前沿成果快速引入教学环节,做好课程衔接性设计的同时,以学科竞赛、“知行计划项目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延伸知识学习时间与拓展能力提升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聆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国力量”,实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学成”与“洄游”的闭环式人才培养新路径

创新点:率先打造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四融合”一体化育人路径。改变以往育才与育人、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融合度不高、“单打独斗”等现象,营造多维互动、协同推进的“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一体化育人环境,形成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学成”的新路径,筑好人才“洄游”的“蓄水池”。成果实践期间,化学、应用化学等4个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2.0基地、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三)基于“三阶式”实现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解决高水平教学团队组建模式与教师发展困境的问题

具体措施:把握“点、线、面”的关键环节,由学术造诣高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共同打造化学学科“无机化学”等核心课程群;建立培养与激励机制构建一阶“能教课”、二阶“教好课”、三阶“会教课”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新模式,激发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源动力,为高水平教学团队组建与可持续发展、育人能力持续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创新点:率先构筑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高水平教学团队组建后难以持续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围绕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作用,组建了由学术造诣高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团队,构筑了“三阶式”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新模式,从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层面,多措并举持续为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与团队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成果完成期间,产出了一批国家级名师、名团队、名课程、名教材,形成了教学成果聚集效应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版权所有 吉林大学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