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基于“三范式”科学构建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匹配度不高的问题 基于学生知识结构与运用能力曲线上升过程的螺旋式,联动教师共同对所学知识、原理进行再学习、再认知、再思考。“师师间”“师生间”围绕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等方面进行常态化专题研讨,设计并制定了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打造了强化学生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科学实践课”等高阶课程,为贯通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基于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提升的阶梯式,遵循学生成长认知规律,整合学科资源,打造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的一体化实践育人平台。学生依托该平台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广泛参与学科竞赛和课外实践项目、深度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多措并举为学生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提供保障。 基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培养的熏陶式,着力营建“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育人氛围。以制度保障、精品活动、氛围营建为着眼点,充分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协同效应,全面落实学业、学术“双导师”机制,开展极具学科特色的“名师悟语”“学科前沿”等系列校园文化精品活动,涵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志趣、锤炼品格。 (2)基于“四融合”打造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路径,解决人才培养目标育人路径不清晰的问题 将以往育才与育人、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的“单打独斗”模式,转化为多维互动的一体化育人合力,绘制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助推国家“锐实力”提升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同心圆。将科技前沿成果快速、高效引入教学环节,做好课程衔接性设计的同时,以学科竞赛、“知行计划”项目等实践活动为载体,延伸知识学习时间与拓展能力提升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聆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国力量”,实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学成”与“洄游”的闭环式人才培养新路径。 (3)基于“三阶式”实现本科教学团队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解决高水平教学团队组建模式与教师发展困境的问题 把握“点、线、面”的关键环节,由学术造诣高和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共同打造化学学科“无机化学”等核心课程群;建立培养与激励机制,构建一阶“能教课”、二阶“教好课”、三阶“会教课”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与职业发展新模式,激发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的源动力,为高水平教学团队组建与可持续发展、育人能力持续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版权所有 吉林大学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