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白求恩精神为引领,构建“三融贯通”的职业精神与素养教育体系
白求恩精神融入课堂:建设思政示范课4门,思政案例库1000个,开设匠心师语白求恩名家讲堂、医学人文大讲堂33次,疫情时期开展抗疫一线的战地教学,拍摄话剧“白求恩”、“离开白求恩的日子”。
白求恩精神融入实践:组织参加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活动每年200余人次、宁养义工服务300余人次、蓝马甲活动200余人次,下乡实践、义诊100余人次。
白求恩精神融入血脉:开展寻根白求恩活动、追忆红色革命之旅等活动20余次,组织参观院史馆、校史馆20余次,使红色基因根植血脉。
图2.构建“三融贯通”全过程职业精神与素养教育体系
2. 坚持白求恩“钻研技术、善于实践的创新精神”,构建理实相融的“三层螺旋”实践教学模式
夯实临床基本能力:培养基本技能。根据项目难易程度,在临床早接触-课间实习-毕业实习阶段系统安排培训项目,包括非技能操作(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影像学阅片、心电图)和单纯技能操作。
加强临床实践能力:主要培养“基本技能+临床思维”的实践运用能力。课间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单项基本技能+简单临床思维的实践运用能力,如适应证和禁忌证的判断等;毕业实习,主要培养学生多项基本技能+复杂临床思维的综合实践能力,如病史采集+技能操作+化验单判读+并发症的处理等。
提高科教创新能力:开展每学期一期的牛津大学“导师制”项目和“医学+”创新项目,打破学科界限,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开展每月一次临床研究文献沙龙,每学期一次英文文献阅读汇报会,组建生信俱乐部,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未知的能力。
图3. 构建理实融合的“三层螺旋”实践教学模式
3. 坚持白求恩“善于思考与探索的精神”,构建“点-线-面”融通的“三阶递进”临床思维模式
课堂改革为点,创新教学模式:开展PBL、CBL、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情景模拟等教学模式,减少理论授课学时,增加小班授课比例,覆盖教学内容40%以上,建设PBL教案60例,CBL教案100例,建设PBL教师团队15支,CBL教师团队29支。
临床思维为线,培养纵向贯通能力:开设《临床思维方法与决策》课程,以系统为单元,毕业实习学生,开课30学时,将传统以学科为单位的碎片化知识纵向贯通,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多学科交叉为面,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开展实习期间每周一次的MDT线下教学,结合疫情的MDT线上战地教学;每月一次的MDT疑难病例大讨论,分析还原病例全貌,全面系统构筑临床思维。建设MDT教学团队33支,MDT典型教案43例。
图4. 构建“点-线-面”融通的“三阶递进”临床思维模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版权所有 吉林大学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