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研究院与劳动教育中心简介




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简介


一、发展历程

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是吉林省总工会与吉林大学合作创办的跨学科、开放型实体科研机构,挂靠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院前身为2014年成立的吉林大学非实体科研机构“吉林大学·吉林省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2015年入选吉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0年中心转为实体科研机构并更名为“吉林大学劳动关系研究院”,对外加挂“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吉林大学劳动教育中心挂靠在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


二、机构设置

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设有领导委员会、院务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和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吉林省总工会主席李龙熙担任领导委员会主任;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韩喜平和吉林省总工会原巡视员郭喜武担任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院长;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张波担任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邵彦敏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院实行领导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三、主要成果

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成立以来,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院首创高校招收培养全国工会系统研究生的先例,积极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干部队伍开展研究生专业学历教育,招收培养劳动关系博士研究生。

研究院深入开展劳动关系与工会前沿理论研究。研究院的科研团队现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和省部级课题多项;编纂并发行“中国劳动关系年度发展报告”;定期发行《劳动关系研究》辑刊;在《管理世界》《光明日报》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及重要媒体报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有多篇被转载;出版学术专著多部。

研究院围绕劳动关系与工会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工会道路与劳动和谐论坛”,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劳动关系问题展开学术研讨。参与发起并加入“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协办三届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论坛。研究院还积极推动与劳动关系领域的多家教学机构和科研单位展开战略合作。

研究院全面开展劳动关系与工会理论的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工作。向中华全国总工会、吉林省和长春市政府部门提交多篇咨询报告,得到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并被相关部门采纳。


四、领导批示

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开展的各项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与认可。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东明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吉林省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定位准、起点高、工作实,成效也比较明显。全总可继续予以有力支持并加强指导,努力探索走出工会理论研究新路子。”

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同志作出批示:“吉林省总工会与吉林大学共同组建的(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其模式可行,成效明显,应坚持下去,充分发挥作用。”

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邓凯同志作出批示:“中心成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值得肯定。”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副书记张工同志作出批示,“了解吉林省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最新工作情况和相关合作发展的需求,可有针对性加强支持。”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张茂华同志作出批示:“要加强与吉林省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的工作联系,不断深化工运理论研究。”

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吉林省总工会主席李龙熙强调:“要把中心打造成为一个实体机构,以实际成果推进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进程,”并对中心工作作出“方向对、基础实、态势好”的肯定,表示将继续推动工作做细、做实、做强。

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部长王利中在考察调研时强调,“劳动关系研究中心要继续推动高端人才培育和学术科研的发展,实现工会组织与高校优质资源的有力合作,要着眼新要求,把握新方向,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工会队伍,顺应形势发展,持续推进工会工作创新,打造成有影响力的金牌优势学科。”


五、目标任务

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未来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工会及劳动关系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全国工会和劳动关系前沿理论研究基地、国际劳工领域交流合作平台。

1.科学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工作,为新时代工会工作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高校可自主设置交叉学科,按一级学科管理”政策,构建“劳动关系学”一级(交叉)学科,成为国内优势“自设特色学科”。

2.人才培养。研究院将开展继续面向全国工会系统干部队伍的专业学历教育,逐步发展为招收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形成本、硕、博一体化的工会理论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适应国家对工会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3.干部培训。积极开展工会干部培训,加强对工会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教学教法改革创新问题的学习研讨,提升工会干部院校骨干师资的专业化能力素养,提升工会干部队伍素质;积极开展集体协商法律服务等指导员培训,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4.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有关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及国际劳工组织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有关劳动关系和工会理论方面的国内外交流和高端合作;连续出版《劳动关系发展(年度)报告》,成为业界参考用书、工作指南和资料查找库;定期发行《劳动关系研究》辑刊,并推动公开出版。

5.决策咨询。研究院致力于为政府部门、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企业提供有关劳动关系的政策咨询、项目立项咨询、发展规划、可行性研究、市场趋势展望及预警、经营决策、内部管理等多方面的咨询服务和项目策划。

6.搭建平台。推动并完善对外宣传的重要平台和学术资源信息库“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微信公众号,搭建学术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和利用“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推进协同创新和跨学科研究,打造全国劳模文化的理论研究平台、学术交流平台、文献资料平台、实践育人平台。




吉林大学劳动教育中心简介


一、情况介绍

中心挂靠在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统筹安排、整体部署劳动教育课程相关工作。在学校教务处的统筹安排下,“劳动教育中心”将协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工部、团委、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共同完成吉林大学劳动教育课程的相关工作。“劳动教育中心”负责“劳动教育课”的具体筹备、组织、实践等工作。

(一)中心负责人

主任:邵彦敏(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副主任:纪明(教授,博士生导师) 梅士伟(学工部副部长)

(二)指导专家

王利中: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副部长

李龙熙:吉林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

韩喜平:吉林大学宣传部长,全国劳模

陆志东:吉林大学工会主席

李万君:全国劳模

李凯军:全国劳模

罗昭强:全国劳模


二、工作任务

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工作任务,以“全国劳模大讲堂”为平台,打造劳动教育课程“全国劳模讲授劳动教育课”教学模式和品牌优势,增强劳动教育实效,探索构建全国高等学校劳动教育“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吉大模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全方位打造扩大吉林大学劳动教育课在校内外、本地区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经验及积极影响;扩大吉林省的全国劳模在全国的影响,扩大吉林大学劳动教育中心在全国劳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三、具体工作

1. 科学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吉林大学单独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由劳动教育中心负责统筹。“劳动教育课”课为劳动教育必修课,由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构成。采用灵活、多元的考核形式,对学生参加课程学习和掌握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评价。

2.把“劳模大讲堂”作为劳动教育和弘扬劳模精神创新载体。劳动教育课弘扬劳模精神,要有劳动者的身影,让劳动模范走上劳动教育课讲台很有必要。立足吉林大学实际,不断探索劳动教育课的创新模式。

3.打造特色“劳模大讲堂”劳动教育教学模式。选聘全国劳模作为特聘教授,以“劳模大讲堂”为平台,由全国劳模、吉林大学天和劳动关系研究院院长韩喜平教授作为首席,每年组织邀请全国劳模,进入课堂讲授劳动教育课;遴选吉林大学优秀师资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等相关领域的理论教学。

强化劳动教育实践导向。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生所在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通过学生在“劳模工作室”“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切身观察和劳动体验,强化劳动教育实践导向。

5.构建劳模进校园、劳模进课堂制度化、常态化机制。吉林大学“劳动教育中心”将协调吉林省总工会、吉林大学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课的开展过程中形成连贯畅通的沟通机制,在教学场地、教学经费、教学课时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配合。

6.积极加强宣传推广。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吉林省总工会、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协调,总结提炼“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典型经验,利用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宣传平台和宣传渠道(传统媒体/新媒体),全方位打造扩大吉林大学劳动教育的典型经验。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版权所有 吉林大学教学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