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一流人才培养体系
①筑牢“立德树人”育人根基
扎根东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组建以课程思政为引领的教学团队,创建思政案例库,形成全员育人“宽度”;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融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融合,实现全程育人“深度”;将德育元素嵌入教师、教材、教风等环节,构成全方位育人“广度”。
②构建“厚基强实”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基础课占比增加11%(增加数分、高代等课时)、实践课占比增加9%(增设机器学习等),整合课程,各专业平均减少20学分,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

③建立“3+1+X”培养模式
“3”为前三年夯实学科和专业基础;“1”为大四个性化培养,结合就业、升学需求因生设课,打通专业选修课,设置本研贯通课,增加实习实践课;“X”为支持学生后续发展举措。对四类班型进行分层培养,按学生发展意愿分类教学。
④形成“三结合”考核方式
构建“知识考核+能力考核、过程考核+结果考核、校内考核+校外评价”三结合考核体系,做到考核常态化、灵活化、个性化,实现以考促学、启智促学、引压促学。
(2)汇聚“团队-教材-平台”优势
①建设“五协同”教学团队
建设“名师引领+优师授课+青师助课+博士辅导+朋辈督促”的协同育人教学团队。首创基础课全员、全程、全覆盖的“朋辈小导师”人才培养新模式:面向近三百新生,6人一组,每组2名小导师负责每周两次课业研讨。
②构建“三融合”教材体系
构建“基础+前沿、理论+实践、传统+数字”三融合教材体系。出版28部国家规划教材,参与研制高教社数学在线测评及组卷系统,建成试题库,制作203个讲解视频。
③用好“四大类”平台资源
“国家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基地班+拔尖班+强基班”人才培养平台、“国家天元数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创新中心”科研创新平台、“国家应数中心+华为先进院+地方实践基地”产业实践平台、“中俄数学中心基地+科创中国国际基地+国际联培基地”国际合作平台。
(3)建立实践协同育人机制

①创建实训平台
与北师港浸大联合开发“底层训练-进阶提升-项目实战”三阶递进实训平台,实现算法编程阶段考核,以“闯关”模式训练学生实践能力。
②深化科教融合
将科研项目融入实践教学,开展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科研训练,科创项目参与率超35%。
③推进产教融合
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依托华为先进院、长光卫星、一汽红旗等12个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